在数字化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,什么是好的教育、好的老师、好的课堂?
近日,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中青年教师发展峰会上,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、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抛出上述问题,他在演讲中谈到了当前教师成长面临的三重困境。
首先是教育管理者的困境。
(资料图片)
教育管理者有刚性和弹性两大指标。刚性指标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抓得住,如大楼、教师、现代化的设备等;弹性指标则反之,比如师生关系、高效课堂、教学能力和学校品质等,难以量化评估。
如何评价这所学校的好坏,王旭明认为,应该在重视刚性指标的同时,重视弹性的指标和内容。
第二是以中考、高考为中心的教育现实困境。“初中生必须中考,高中生必须高考,离开中高考的那些内容,老师在教学中讲还是不讲?该怎样讲?”王旭明指出。
第三是大力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困境。
教育信息技术对学校,无论是组织形式、学校形态、管理、人员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,如AI鉴赏古诗、写程序、做高考试卷等,同时也在促进学校改革。
“过去传统以知识灌注型、记忆型为主,这是中国教育的特长。”王旭明提到,但在信息化时代、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,这项“特长”会越来越被弱化,学生的批判性思维、审辩性思维该如何培养?远程教育给孩子和学校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?
他列举了联合国发布的《2021/2022全球教育监测报告》,里面研究提到,在美国没有黑人或西班牙裔学生的地区,转为完全混合或虚拟模式上课后,考试通过率降低了四个百分点;在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占50%的地区,考试通过率降低了九个百分点。
中低收入国家缺乏直接的学习评估。在巴西圣保罗,中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只相当于在未爆发疫情情况下的27.5%;在哥伦比亚,学生们的成绩比上一年低了五分;在南非,相对于疫情爆发前的同龄人,2020年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损失的阅读技能相当于一个学年的57%-81%。
学校关闭后,许多教师对远程学习毫无准备,不清楚自己的角色,也不熟悉相关技术。在联合国对165个国家的两万多名教师的调查中,39%的教师表示,他们的身体、精神和情感健康在疫情期间受到了影响。
“现在各级各类的学校都用商业化的逻辑,把数字化设备引到学校来,是不是就完全合适?人工智能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带来多大的影响?”王旭明发问。
在他看来,要突破这些困境最重要的是要有问题意识,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。同时,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,将国家对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。
“未来的教师一定是有情感的,针对不同个体,满足不同人的需要。”王旭明称,培养学生价值观、世界观、人生观,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,必须由教师来引领,这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。界面新闻记者 | 查沁君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人人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36 联系邮箱:8557298@qq.com